BBS时代的绝唱:肖毛译《夏洛的网》
五月,星星完整读完了人生第一本英文作品《夏洛的网(Charlotte's Web)》。
这是美国作家埃尔温·布鲁克斯·怀特(E.B.White,1899—1985)的代表作,在欧美可谓家喻户晓。
这本书讲述了蜘蛛和小猪的真挚友谊。蜘蛛夏洛用蛛网在猪栏上编织的奇迹文字,挽救了小猪威伯的生命。
该书情节扣人心弦,语言风格独特,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感动。在美剧《六人行(Friends)》里,菲比就曾就此发表评论。
周望月、邵斌老师的论文《夏洛的网》译介在中国 里,提到这本书有三个主要的中文译本,即康馨1979年译本、肖毛2000年译本、任溶溶2004年译本。
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和对作品的喜爱,星星读了英文原作和三个中文译本。换句话说,这本不到200页的书,星星总共读了 4 次。每次读,都有不同的收获。
康馨译本初版于1979年,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。译者是一位外交官夫人。康译本整体风格优雅,用词讲究,韵律感极强,感情细腻、真切。可以说,这是精英群体向的译本。
在翻译时,康女士更多地采取了归化译法,如将Fern译为“芬”、Avery译为“阿汶”、Dr.Dorian译为“杜林”、St Vitus’s Dance译为“耍把戏”、doughnut译为“油炸饼”。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文作品的共同点。
康译本(左) 任译本(右)
任溶溶译本初版于2004年,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。他是知名的翻译家,也是儿童文学作家(《“没头脑”和“不高兴”》)。任译本口语色彩浓郁,文风幽默风趣,善用小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递文本信息,将原文神韵保留在通俗易懂而又充满童趣的语言中。
在翻译时,任先生更多地采取了异化译法,对专有名词以音译为主,如Dr.Dorian译为“多里安医生”、St Vitus’s Dance译为“圣维特斯舞蹈病”。这让儿童读者知道作品来自遥远国度,有着不同的文化。
电影《夏洛的网》
在三个译本当中,肖毛先生的译本是星星最喜欢的,也是最为感动的版本。肖译本出现于2000年,在网络上发行。可以说,这个译本是BBS时代的绝唱。
以网络为媒介,译者与读者互动
肖毛的译本以网络媒介为载体,突破了纸质文本限制。从译本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维过程,以商讨的形式,非常开明地向读者坦诚他对原文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如:Charlottee read the words: “W ith New Radiant Action.”
肖译:夏洛读着上面的字“:带着闪光的新行动”。
注:“带着闪光的新行动”(W ith New Radiant Action):这个词……说不清楚,只好四处请教朋友……翻译成“新的亮丽表现”,因为radiant在字典跟“bright”类似……而“bright”这个词,接受了朋友们的指点后……把它翻译成“闪光”。
网络翻译有在线沟通的功能,能让读者在欣赏翻译结果的同时,洞悉译者的翻译心理和翻译过程。这是新的翻译形式所带来的另一种阅读乐趣。
对一些没有把握的词语保留原文
如:some pig
肖译:好猪。(注:原文是some pig)
通过加注中对some pig的保留,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的读者基本能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。
肖毛译本中有很多注释都向读者说明了他在翻译中的思维过程,译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了较好的互动。
这种感觉,就像是和朋友共同阅读一本书,两个人边看边讨论。
因业余文学爱好者身份情感丰富
肖毛先生是一位会计师。他被《夏洛的网》所感动,作为业余爱好者参与翻译。这和国内大部分译者是专业语言工作者不同。
肖译情感非常强烈。在他看来,《夏洛的网》不仅仅是童话,更是一部主题为生命和死亡的严肃作品。
“Summer is over and gone”,repeated the crickets. “How many nights till frost?”sang the crickets.“Good-bye,summer,good-bye,good-bye!”
肖译“:夏天去了”,蟋蟀一遍遍地哀唱。“离下霜时还剩几天?”蟋蟀凄吟。“再—见—了,夏天,再—见—了,再—见—了!”
“repeat”和“sang”被译成了“哀唱”“凄吟”。农场的一年如人生的四季,过了夏季,也代表着过了人生的旺盛季节,这又怎能不让人伤感呢?
其实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,连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去诠释故事。当时年轻的肖毛,借着翻译充满情感的故事,获得内在精神的自由表白,也感动了素不相识的万千读者。
译本不同译介特点的深层次原因
康馨译本以归化为主,消除了异质特性。摆脱“文革”思想禁锢,康馨译本中所体现出的冷峻、深沉的情感色彩与当时社会的儿童文学情绪密切相关。译本中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符合当时的规范。
任溶溶译本以异化为主,保留了异域特征。任译本成于2004年。新世纪的儿童生长于全球化时代,对西方文化已有了解,对英美文化的日渐熟悉,令他们更能接受保留文化特色的译文。
肖毛的翻译年代是2000年,这正好是网络文学崛起的年代。1998年蔡智恒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》走红后,网民开始尝试网络写作。当时上网多是拨号,没有那么容易,因此网民文化素质较高,可以说是社会精英。
肖毛在网络上发表《夏洛的网》译作,得到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支持。在这样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,肖毛译本产生。
肖毛的翻译过程,是为了与知己共同在网络交流思想,在枯燥的工作之余享受文学的乐趣。他的翻译较少考虑译本对儿童的可接受程度以及读者数量,而更多的是宣泄自己的情感。
因此,肖毛译本的目标读者可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共同来探讨翻译的得失以及对文本的感悟;也可能是与他一样感动于《夏洛的网》,并希望以爱来温暖自己并改善周围生活环境的读者。
为什么说,肖毛译《夏洛的网》是BBS时代的绝唱呢?
首先,他的翻译是基于自己对《夏洛的网》的热爱,不带有任何商业动机。
肖毛认为这是一本写给成人的童话,他的英文水平一般,不及专业的译者。但他毫不忌讳这点,向读者展现了他的翻译过程,在很多注释中,他都表明是接受了朋友的帮助才译出的,让读者充分融入他的翻译过程中。
在译本最后,他还不忘告诉读者虽然他已经非常努力地在翻译这本书,但还是请读者不吝指出他译本中的一些错误,这些足以表明他对翻译的认真态度。
其次,肖毛在网上发表他的译作,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痴迷于《夏洛的网》。
在肖毛看来,“夏洛的网”不仅仅是一张善良的救人之网,更是播撒人间的真情之网。
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,人间真情日趋淡薄的时代,肖毛希望能在网上向所有的读者撒播真情的种子,并让它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。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感啊!
随着上网逐渐便捷和普遍起来,网民群体逐渐从精英变成大众,类似肖毛翻译《夏洛的网》这种全情投入、友善讨论的情况,或许真的很难再出现了。
与之相对应,榕树下、天涯、校内、一塌糊涂等论坛也走向没落。
潮起潮落,人来人往,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,虽然终归令人感伤。
就像肖毛在译作序中所说——
“农场的四季,如人生四个阶段,悲欢尽在其中;浓墨淡彩,随情节的开阖而变化;最后,繁华和喧闹终于收场,悲剧和戏剧都已过去,只留下平淡的,无尽的人生。”